![]() |
安筱鵬:從組織到自組織——《三體智能革命》創作的啟示
2016年9月,走向智能論壇面向海內外讀者正式推出國內第一本研究智能科技成果、預測新工業革命趨勢、探討智能社會基本原理的未來學著作--《三體智能革命》(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代表中國學術界和產業界,對智能制造、工業4.0、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互聯網+ 、物聯網、CPS、大數據、認知科技等前沿現象所代表的智能科技創新浪潮與新工業革命的特征原理、內在規律以及發展趨勢作出系統梳理與回答。
《三體智能革命》的理論創新受到海內外學術界與產業圈高度關注。對本書研究成果給予贊賞并具名向業內外讀者推薦的名流、學者、專家、企業家如下: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親筆作序。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馬俊如親筆推薦。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親筆推薦。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親筆推薦。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金成親筆推薦。
華為公司副總裁鄧飚親筆推薦。
值得關注的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與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安筱鵬對此書理論體系的建構作了大量指導,并就智能化時代的科創新機制作了理論概括,為本書撰寫了側記,今日特向讀者推薦閱讀。
敬請關注九月上市的《三體智能革命》。
安筱鵬:從組織到自組織
——摘自《三體智能革命》一書側記
《三體智能革命》力圖構建一個認識和觀察智能社會的坐標系,它從技術產業發展演進的某個歷史斷面出發,用普通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厘清那些關于智能演變的脈絡,它自成體系的框架、邏輯和內容處處閃耀著原創性的智慧光芒,引領我們探索未知的智能世界及其未來走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從2015年6月起,我有幸目睹了《三體智能革命》從創意發起、主題凝練、研究撰寫、修改完善、編輯出版的全過程。在我看來《三體智能革命》的出版過程是與眾不同的,它最大的不同是以“智能”的方式“生產”的,它誕生的過程生動地闡釋了知識產品創造過程如何“走向智能”,這種方式的核心是自組織。
《三體智能革命》是互聯網時代自組織的產物。《三體智能革命》的九位作者中的絕大多數在一年前還從未謀面,是網絡把這一群對智能制造、智能科技、智能社會有著共同研究興趣的專業人士,從北京、上海、深圳、卡爾加里等城市聚攏在一起,聚攏在一個自發建起的虛擬研究交流平臺上。盡管他們的年齡層面跨越50后、60后、70后與80后,他們卻像一群意氣相投、志趣相同的“同齡人”一樣打趣、思考與合作。白天,他們是企業高管、咨詢顧問、研發人員、媒體主編、公司董事,晚上他們是智能世界的拓荒者、探路者。他們關心國際技術動態、產業最新實踐、意見領袖動向,他們研究一切關于智能話題的來龍去脈,他們探討所有關乎智能社會的發展走向。這個知識產品的孵化是一個自組織的過程。
《三體智能革命》是基于O2O研究模式的產物。在過去的300天,《三體智能革命》作者微信群里,已經累積了60余萬字的發言記錄,上千個文件,平均每周每人有數十次以上比較系統、完整的發言。凌晨不是討論結束,有時僅僅是議題的開始。在他們建立的工作文檔云平臺上,積累了上百個文件夾,200多萬字不同階段的初稿,以及200多個參考文獻。他們在這里搭建了一個新的精神家園,在這里分享知識,尋找靈感,交流心得,尋求幫助。當然,他們偶爾也會從線上走到線下,每個人似乎都很期待,他們期待多少天積累的困惑能找到答案,期待自己獨到的新觀點新判斷能得到認同與響應,新觀點、新體會、新判斷在一種亢奮的討論或爭論中不斷得到升華、認同、提升,每次線下聚會每個創作者看起來好像都收獲滿滿又意猶未盡。
《三體智能革命》是一群理想主義者自我賦能的產物。對于《三體智能革命》的作者們而言,創作是痛苦的,也是艱辛的,尤其是當要重新構建自己的一套解釋體系,當用自己不太擅長的表達方式去完成這項工作時,當版本迭代頻率不斷加快的時候,這種創作是一種煎熬,是對創作者身心的一種考驗。而更為重要的,這項研究工作不是組織的安排,沒有人會付報酬,沒有人來檢查考核,也沒有領導鼓勵,研究過程有探討、有爭吵、有啟發、有欣賞。他們創作的唯一動力來自內心的志趣,在一個共同信念指引下完成了自我賦能,他們構造了一種創作討論文化,這種文化的精髓就是在痛苦艱辛的創作中尋求并享受一種成就感,為了享受這種文化,他們愿意付出、分享、參與共創,他們自我激勵、自我驅動、自我督促。
這就是《三體智能革命》通過“智能”方式生產跨界融合類知識產品的過程。
正像《三體智能革命》所說,智能特征的核心是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學習提升。在我看來,從各個社會的智能化角度來看,智能的核心是自組織。組織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會運行的基礎。在不同技術條件和生產力基礎上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生產組織形式。從生物學角度來講,組織是具有同一功能、形態的細胞群;從系統論角度看,組織是指由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聯系起來的系統;從社會學角度看,組織是指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在人類社會邁向智能的進程中,這種組織形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的核心是自組織化。
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視角來觀察,組織是社會化分工的載體,工業革命200多年以來,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把“人”不斷地分配到了各種社會組織中——企業、學校、醫院、政府,這種組織是一種科層結構、目標管理、自上而下決策的“他組織”。信息技術的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深度,正在重組整個社會運行的“細胞”,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對于社會組織變革而言是一場“轉基因工程”,信息時代是自組織崛起的時代,其核心要素是共創、共享、共治,人人都是價值創造者,人人都是價值利益分享者,人人都是規則的制定者、執行者、管理者,他們自主進化、自主生長、自我修復、自我升級。《三體智能革命》的創作過程正好闡釋了這樣一些特征,這正是我所關心的。
這也促進我從人類社會演進的視角和思路審視這個作為社會運行細胞的“組織”演化。
農業社會的生產組織形式是以有血緣關系的家庭為基本的生產單元,家庭是最基本的組織單元,血緣關系是組織的核心,整個社會按照血緣和地緣關系原則組織起來,金字塔型集權式的權力結構是農業社會宏觀管理的基本特征。工業社會形成了以企業為單元的社會化大生產組織形式,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現是人類社會在組織領域最大的制度創新之一。公司科層制管理體系,也逐漸擴散到了所有的經濟和社會領域。毫無疑問,公司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織形式,時至今日,大部分的社會成員,不是在這家公司工作,就是在那家公司工作。
在信息時代,傳統工業社會的長期雇傭制模式正在受到沖擊和挑戰;ヂ摼W正在改變“公司”,以自組織方式、平臺化方式為主的各種社會化協作模式不斷涌現。今天,“公司+雇員”這一基本結構,已逐漸受到了“平臺+個人”這一結構的擠壓,“互聯網平臺+海量個人”正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一種全新的組織景觀。一些企業已經開始了探索和實踐這種新的組織模式:阿里巴巴的“大中臺、小前臺”理念,海爾的“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發展戰略,華為提出的“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韓都衣舍在最小業務單元上構建的“責權利”統一的產品小組。我們不知道信息時代自組織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新型組織,我們只知道“公司”作為工業時代組織方式正在不斷被瓦解。
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脫離各種組織而成為自由人,一個人作為組織的成員將因時、因事而變,每個人都將擁有多個組織身份,每個組織都將擁有不斷變化的人。目前,34%在美國工作的人是自由職業者,人數大概是5300萬,全世界預計將在2050年有50%的人成為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多的人將有多個組織身份,你可以是Uber或滴滴司機,可以是社交電商,可以是快遞員,你將不從屬于任何一個單一的組織,你將通過互聯網的平臺隨時加入一個新組織。
《三體智能革命》的成功出版已經說明,這個自組織的時代已經來臨,這是我作為觀察者最深刻的體會。
安筱鵬
作者簡介:安筱鵬——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
聲明:本文摘編自即將出版的新書《三體智能革命》(胡虎、趙敏、寧振波、郭朝暉、陳志成、朱鐸先、顏強、張馳、蘇明燈著)側記,側記作者為安筱鵬,由原作者享有著作權。本文授權《走向智能論壇》微信原創首發。歡迎原文原版轉載,并注明原作者姓名以及“來源:《走向智能論壇》微信訂閱號”。